1 存储器管理应具有的功能?

存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多道程序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方便用户使用存储器,提高存储器的利用率以

及从逻辑上扩充存储器,故应具有以下功能:

  1. 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实施内存的分配,回收系统或用户释放的内存空间。
  2. 地址变换:提供地址变换功能,将逻辑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
  3. 扩充内存:借助于虚拟存储技术活其他自动覆盖技术,为用户提供比内存空间大的地址空间,从逻辑上扩充内存。
  4. 存储保护:保证进入内存的各道作业都在自己的存储空间内运行,互不干扰。

2 将用户程序变为可在内存中执行的程序的步骤?

  1. 编译:由编译程序将用户源代码编译成若干目标模块
  2. 链接:由链接程序将编译后形成的一组目标模块及所需的库函数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装入模块
  3. 装入:由装入程序将装入模块装入内存中运行


3 程序的链接方式有哪些?

  1. 静态链接:在程序运行之前,先把各个目标模块及所需库链接为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程序,以后不再拆开。
  2. 装入时动态链接:将应用程序编译后所得到的一组目标模块在装入内存时采用边装入边链接的链接方式。
  3. 运行时动态链接:知道程序运行过程中需要一些模块时,才对这些模块进行链接。

4 程序的装入方式有哪些?

  1. 绝对装入:在编译时就知道程序将要驻留在内存的物理地址,编译程序产生含有物理地址的目标代码,不适合多道程序设计。
  2. 可重定位装入:根据内存当前情况,将装入模块装入到内存的适当位置,地址变换通常在装入时一次完成,之后不再改变,也称静态重定位。当操作系统为程序分配一个以某地址为起始地址的连续主存区域后,重定位时将程序中指令或操作数的逻辑地址加上这个起始地址就得到了物理地址。
  3. 动态运行装入:允许程序运行时在内存中移动位置,把装入模块装入到内存后的所有地址都是相对地址,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每当访问到相应指令或数据时,才将要 访问的程序或数据的相对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动态重定位的实现要依靠硬件地址变换机构。

5 覆盖技术和交换技术?

5.1 覆盖技术

把一个大的程序划分为一系列覆盖,每个覆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程序单位,把程序执行时并不要求同时装入内存的覆盖组成一组,成为覆盖段,这个覆盖段分配到同一个存储区域,这个存储区域成为覆盖区,它与覆盖段一一对应。

覆盖段的大小由覆盖段中最大的覆盖来确定。(为了解决内存容量太小的问题,打破了必须将一个程序全部信息装入内存后才能运行的限制)

5.2 交换技术

把暂时不用的某个程序及数据部分从内存移到外存中去,以便腾出必要的内存空间;或者把指定的程序或数据从外存读到相应的内存中,并将控制权交给他,让其在系统上运行的一种内存扩充技术。处理器的中级调度就是采用交换技术。

5.3 区别

  1. 与覆盖技术相比,交换技术不要求程序员给出的 程序段之间的覆盖结构;

  2. 交换技术主要在进程和作业之间进行,覆盖技术主要在同一个进程或作业中进行;

    交换技术主要在进程和作业之间进行,覆盖技术主要在同一个进程或作业中进行;

  3. 覆盖技术只能覆盖于覆盖程序段无关的程序段,交换进程由换出和换入两个过程组成。

    覆盖技术只能覆盖于覆盖程序段无关的程序段,交换进程由换出和换入两个过程组成。


6 内存连续分配管理方式有哪些?

6.1 单一连续分配

内存在此方式下分为系统区用户区,系统区仅提供给操作系统使用,通常在低地址部分;用户区是为用户提供的、除系统区之外的内存空间。这种方式无需进行内存保护。

  • 优点:简单、无外部碎片,可以釆用覆盖技术,不需要额外的技术支持
  • 缺点:只能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中,有内部碎片,存储器的利用率极低

6.2 固定分区分配

固定分区分配是最简单的一种多道程序存储管理方式,它将用户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区域,每个分区只装入一道作业。当有空闲分区时,便可以再从外存的后备作业队列中,选择适当大小的作业装入该分区,如此循环。

固定分区分配在划分分区时,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1. 分区大小相等:用于利用一台计算机去控制多个相同对象的场合,缺乏灵活性
  2. 分区大小不等:划分为含有多个较小的分区、适量的中等分区及少量的大分区

6.3 动态分区分配

动态分区分配又称为可变分区分配,是一种动态划分内存的分区方法。这种分区方法不预先将内存划分,而是在进程装入内存时,根据进程的大小动态地建立分区,并使分区的大小正好适合进程的需要。因此系统中分区的大小和数目是可变的。

在进程装入或换入主存时,如果内存中有多个足够大的空闲块,操作系统必须确定分配哪个内存块给进程使用,这就是动态分区的分配策略,考虑以下几种算法:

  1. 首次适应(First Fit)算法:空闲分区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2. 最佳适应(Best Fit)算法:空闲分区按容量递增形成分区链,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
  3. 最坏适应(Worst Fit)算法:又称最大适应(Largest Fit)算法,空闲分区以容量递减的次序链接。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也就是挑选出最大的分区。
  4. 邻近适应(Next Fit)算法:又称循环首次适应算法,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不同之处是分配内存时从上次查找结束的位置开始继续查找。

7 页面置换算法有哪些?

7.1 最佳(OPT)置换算法

从主存中移出永远不再需要的页面;如无这样的页面存在,则选择最长时间不需要访问的页面。于所选择的被淘汰页面将是以后永不使用的,或者是在最长时间内不再被访问的页面,这样可以保证获得最低的缺页率。

被淘汰页面是以后永不使用或最长时间内不再访问的页面。(往后看)

7.2 先进先出(FIFO)置换算法

是最简单的页面置换算法。这种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当需要淘汰一个页面时,总是选择驻留主存时间最长的页面进行淘汰,即先进入主存的页面先淘汰。

其理由是:最早调入主存的页面不再被使用的可能性最大。 即优先淘汰最早进入内存的页面。(往前看)

7.3 最近最久未使用(LRU)算法

这种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局部性原理,根据一个作业在执行过程中过去的页面访问历史来推测未来的行为。它认为过去一段时间里不曾被访问过的页面,在最近的将来可能也不会再被访问。

所以,这种算法的实质是:当需要淘汰一个页面时,总是选择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最久不用的页面予以淘汰。 即淘汰最近最长时间未访问过的页面。(往前看)

7.4 时钟(CLOCK)置换算法

LRU算法的性能接近于OPT,但是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且开销大;FIFO算法实现简单,但性能差。所以操作系统的设计者尝试了很多算法,试图用比较小的开销接近LRU的性能,这类算法都是CLOCK算法的变体。

简单的CLOCK算法是给每一帧关联一个附加位,称为使用位。当某一页首次装入主存时,该帧的使用位设置为1;当该页随后再被访问到时,它的使用位也被置为1。

对于页替换算法,用于替换的候选帧集合看做一个循环缓冲区,并且有一个指针与之相关联。当某一页被替换时,该指针被设置成指向缓冲区中的下一帧。当需要替换一页时,操作系统扫描缓冲区,以查找使用位被置为0的一帧。每当遇到一个使用位为1的帧时,操作系统就将该位重新置为0;

如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缓冲区中所有帧的使用位均为0,则选择遇到的第一个帧替换;如果所有帧的使用位均为1,则指针在缓冲区中完整地循环一周,把所有使用位都置为0,并且停留在最初的位置上,替换该帧中的页。

由于该算法循环地检查各页面的情况,故称为CLOCK算法,又称为最近未用(Not Recently Used, NRU)算法。


8 什么是页表和快表,有什么作用?

页表指出逻辑地址中的页号与所占主存块号的对应关系。

  • 作用:页式存储管理在用动态重定位方式装入作业时,要利用页表做地址转换工作。

快表就是存放在高速缓冲存储器的部分页表。它起页表相同的作用。由于采用页表做地址转换,读写内存数据时CPU要访问两次主存。有了快表,有时只要访问一次高速缓冲存储器,一次主存,这样可加速查找并提高指令执行速度。


9 地址翻译的过程?

TLB→页表(TLB不命中)→Cache→主存(Cache不命中)→外存